银粉百科

北宋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活字本的鉴定与收藏)

日期:2024-10-04 09:43:12     浏览: 100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活字摆书图 图片源于网络
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广为人知,但泥活字并不广泛适用。根据印刷材料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瓢活字等,而金属活字和木活字比较常见,在清代繁盛一时,但最终在二十世纪初西方传来的铅字浪潮下,淘汰了传统木活字印刷,也淘汰了雕版印刷,给古籍版本鉴定划出了下限。
从文献记载上看,最先记载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后期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是以胶泥为原材料的泥活字。
国内现存最早用汉字印刷的活字本实物,明弘治三年(1490年)无锡华燧会通馆《校正宋诸臣奏议》。2008年嘉德秋拍,1册,成交价11.2万,韦力先生收藏。
到了元代元贞元年(1295)到大德四年(1300),由王桢将木活字排印书籍获得成功,是以木头为原材料,但都没有留下实物。到了明代中后期,包括明嘉靖华燧会通馆,华坚兰雪堂以及安国桂坡馆诸家之书,活字印刷实物才有了印证。
从北宋发明到明中叶,期间已长达五个多世纪,文献所载之实物才真正意义上出现,对早期实物的追索,至今为学人所关注。
旧制铜活字
活字本发明于北宋,到清代广泛使用,直至民国淘汰,经历一千多年的演变。与整块雕版相比,活字本成本低、效率高,但缺点也十分明显,板片无法保留,难以订正误字,印刷数量少,不雅观等,并未如木版刷印普及。
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印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目录40卷,清陈梦雷辑,此书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以铜活字刷印的古代类书。故宫博物院藏。
活字在清代最为繁荣,内容主要:一是大部头丛书,以《古今图书集成》;二是类似报纸的《京报》《题奏事件》等连续出版物;三是家谱,约占传统活字的80%。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活字套格图 图片源于网络。
活字本的鉴定
活字本的鉴定在所有古籍鉴定著作中都有专篇研究,鉴定要则约十多条之多,大体从板框、行格、鱼尾、字体等出鉴别。今综各家之说,以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为底,进行整理和归纳。
板框
清道光二十三年(1832)李瑶泥活字本《校补金石例》,内封镌“七宝转轮藏定本,仿宋胶泥版印法。”板框四角有缝隙。国家图书馆藏。
1.活字本上下丝栏与左右丝栏接缝处的四角,多数有隔开的缝隙。铜活字的缺口小(有的仅见一线大的间隔),木活字因干燥收缩,缺口较大。如果整版雕成,绝没有这种现象,但还是需要多翻阅几页,以免误将木板的裂痕当作活字的缺口。清代内府武英殿聚珍本的板框及其行格都是先可在整块木板上,刷印时先印出的,印的文字是“套格”进去的,所以其四角如版刻印本一样严丝合缝。
框内白线即是整版雕印的断板,而活字本绝无此种。
2.活字印书,印完即拆版,再印再排,绝无断板裂版现象。整版雕刻,若年久以后,书版断裂,刷印时就会在书页上从右至左的一道白痕,即是断版所致。
行格
清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程甲本《红楼梦》。观栏线断断续续,上下边栏会分离。
1、行格界线有时无,上下边栏线会分离。活字本行格界线亦系拼排,因而有时会着墨不匀,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活字版上下边栏线也会分离,而版刻则衔接在一起,或因界行线条太细,往往因受损而印不出来,但活字版之行界虽有分离,距离不大,往往有墨粘连着。
部分活字本,书口上下栏线整齐。
2、书口上,则上下栏线整齐。整版雕印由于板子会涨缩,或者版心大小不一,致装订成册后,栏线不齐。活字本拼版时,上下栏线尺寸一定,故装订成册后,从书口看,上下栏整齐。
鱼尾
光绪二年申报馆仿聚珍本《萤窗异草》,书口鱼尾与栏线分离。
1.活字版鱼尾,与其两旁之界行线分离,因属于各自拼排的。所以活字版可见隔离痕迹,整版则连而不分。
字体
明弘治三年金属活字印本《会通馆校正宋诸臣奏议》
1、各行文字之排列不整齐,有时倾斜不直。
2、若活字本不够用时,须临时再刻(或铸)补充,补刻的活字与原活字不调和。
3、排字有时凹凸不平,印出来的墨色就轻重不同。
4、一行之内,字的大小不一致,而且笔画粗细不匀称。
5、活字本每字一刻,各自独立,字与字间皆保持一定距离,绝不可能重叠、交叉。
6、排版时难免有极少数字,有倒置或卧排,而未被校对出来。
7、活字本较有立体感。嵌入纸中之痕,较版刻为深,尤以铜活字为甚。
8、牌记、版心、序跋等地方有“活字”、“排印”、“摆印”、“聚珍版”等表明印刷方式的内容。
活字本的收藏
活字本早在明清时就为藏家所重,民国时有专门收藏活字的藏书家,在当下拍场中明代活字本也高价值的存在。因明代活字本流传稀少,在刷印之初,数量就十分有限,而清代活字本也较普通刻本高出许多。
明万历二年(1574)周堂铜活字印本《太平御览》,140册全,20.7×14.5cm,2003嘉德春拍成交价71.5万。
关于活字本的收藏,据统计收藏铜活字的近现代三大家是赵元方、周叔弢、韦力。其中当代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韦力先生藏明代铜活字本五种,清代铜活字本十数种。
明锡山安国《颜鲁公文集》(十五卷)铜活字本,19.5x13.7 cm。2008年嘉德秋拍成交价268万,由韦力先生收藏。
孟宪均先生也曾留意活字本,并详细记录早期活字本的价格。
活字本的印刷数量稀少,这是由其成本低、效率高特点决定的。从明代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经兵燹水火,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物以稀为贵,再者早期活字本也具有独特的历史与史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