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魏时期,中国出现了一部伟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清代的地理学家刘献廷赞誉它为“宇宙未有之奇书”,它在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以及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被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唐代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水经注》的艺术精华;北宋文豪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明人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有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清人刘熙载说,“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州游记,此先导也”。可见,《水经注》对后世影响之深。
一.关于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曾是北魏朝廷要员,担任青州刺史等职。父亲去世之后,郦道元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为人耿介,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青州刺史、鲁阳太守、河南尹等职。由于执法严峻,郦道元受到皇族和豪强的忌恨。北魏孝昌三年(527),汝南王元悦借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游说朝廷派遣郦道元担任关右大使。在赴任途中,萧宝夤派人把郦道元和其弟弟郦道峻以及郦道元的两个儿子一起杀害了。
郦道元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喜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曾和友人遍览山东。做官之后,也到过许多地方,一生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区。每到一处,他都会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留心勘察当地的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闲暇时阅读了大量的地理著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
他勤奋好学,立志要为古书《水经》作注。为此,他广泛阅览400余种相关书籍,查阅当时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地图,钻研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并且进行实地考察,核实古书上的记载。经过多年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名垂青史的《水经注》。
《水经》中记载的河流总计约有137条,1万余字,而《水经注》中记载的河流总计约有1252条,30余万字。在《水经注》的序言中,郦道元对前代的地理著作做了很多中肯的点评。比如,在秦朝以前出现的许多地理相关书籍,《山海经》《穆天子传》《禹贡》等,由于种种原因书中普遍存在虚构的内容。
对此,郦道元坚决反对,他在序言中明确阐明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实地考察。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地区郦道元都进行过实地考察,在此过程中,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水经注》中的很多记载都是他实地考察的成果。郦道元一方面实地考察中原地形,一方面广泛搜寻有关南方的地理著作,然后从中进行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发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景观。例如,江南会稽郡的诸暨县有个五泄瀑布,其景色壮观,令人惊叹,但却不为当时的人所知晓。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首次记载了五泄瀑布的景色:
县滨浙江。又东合浦阳江,江水导源乌伤县,东径诸暨县,与泄溪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
人们从此知道了五泄瀑布这一壮丽的山水景观。另外,还有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用这两百字左右的短文,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其实,郦道元并没有实际到过三峡,他凭借着自己阅览的400多部典籍的记述和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进行撰写,从而有了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精彩地记录了三峡的风光。其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几句是对前代盛弘之的《荆州记》的直接引用。
郦道元一生著述颇丰,且不仅仅限于地理,不过流传到后世的,只有《水经注》,其余皆已散佚。在《水经注》之后,虽然又有明末黄宗羲的《今水经》、清代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等类似著述,但它们的价值都无法和《水经注》相提并论。清人沈德潜在《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序》中盛赞《水经注》:“不可无一,不容有二。”
二.《水经》与《水经注》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本,古人历来非常重视对水的利用与治理,有关水道的记载很早就有了。在春秋战国至秦代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尚书·禹贡》和《山经》,就有关于水道分布的记载。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对西汉时期的三百余条水道做了简单介绍。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水部》中也有一百余条单名水道的简单记载。
郦道元所注的《水经》,据推断成书于三国时期,作者不详。全书一万余字,记载水道137条,主要介绍了各水道的发源、流程及归宿。郦道元在《水经注》的序言中说此书“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以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又利用自己广泛搜集的各种资料和实地考察结果,对《水经》进行重新编排与注释,正如王先谦在《合校水经注》的序言中所说“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传统观点认为《水经注》总共记载的水道有1252条,涉及大小河流、湖泊、陂、泽、泉、渠、池等各种水体,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中古时期的地理系统。《水经注》撰成以后,《水经》的独立性渐渐丧失,所以最终被《水经注》所取代。
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局分裂的时期,但郦道元的内心向往统一,他着眼于《尚书·禹贡》中所描绘的版图广大的中国,用属于全国的河流水系等自然因素作纲,打破了当时人为政治疆域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他想看到祖国统一的决心。
三.《水经注》的主要内容
《水经注》所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郦道元对每条水道的发源、流向、支流的汇入以及归宿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在《水经注》中,读者可以详细了解每条河流的宽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以及途经的瀑布、急流、湖泊等。除了河流、湖泊、沼、泉井外,书中还记载了各种地貌,如山、岳、峰、岭、坂、丘、原、川、野……特别记载了70余处有关喀斯特地貌的洞穴。另外,还有很多关于植物、动物、自然灾害的记载。
《水经注》对每条水道所途经的城邑及其建置、沿革、战争、遗址等也做了详细的记载。这些记载恰恰补充了很多正史中关于地理方面记载的不足。据统计,书中所记载的县级城市以及其他城邑共计2800座左右。其中,包括一些外国城市,如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等。另外,还有关于交通地理、经济地理、兵要地理等方面的记载。关于交通地理,书中记载的桥梁就有100余座;关于经济地理,书中记载有大量的农田水利资料;关于兵要地理,书中记载的大小战役共计300次左右,很多战役都说明了善用地形的重要性。
除了地理方面的内容外,书中还有非常多的学科方面的记载。诸如各类地名、中外古建筑(塔、宫殿等)、陵墓、寺庙、园林等,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民族学、宗教学乃至文艺学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郦道元对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描述采用了超高的文学艺术手法,所以《水经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它的文学色彩通过上文所列举的《三峡》一文就可以体会到。
综上所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不仅对众多水道的发源、流向、支流的汇入以及归宿做了详细的描述,而且对水道途经的自然环境(山脉、溪谷、川原、气候、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宫殿、园林、寺庙、桥梁、陵墓等)做了详细生动的描绘。对水道途经当地的水利等工程、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物产资源等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如此看来,《水经注》可以说是北魏以前的一部百科全书了。
另外,郦道元为了撰写《水经注》,还阅览了大量的前代典籍,根据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自序》中所说,郦道元的注文中所征引的典籍多达436种。同时,《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很多汉魏时期的碑刻。《水经注》中所征引和记载的典籍与碑刻,后来很多都已亡佚,可以说,它在文献留存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有关《水经注》的研究
有关《水经注》的系统研究兴起于明代,后来逐渐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郦学。在对《水经注》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
第一个是考据派,他们着重关注《水经注》文本本身的修整。《水经注》从宋代开始不仅出现了散佚情况,而且还出现了《水经》的“经”文和郦道元的“注”文混淆的现象。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第一位取得开创性成果的是明人李长庚,他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刊行了《水经注笺》。《水经注笺》着重于对“经”“注”的区分、错简的调整、脱文的试补充。此后,清人沿着这一研究方向又有不少的成果。以清乾隆年间“郦学”的四大名家——沈炳巽、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的成果,最为有名。
第二个是词章派,他们着重对《水经注》艺术风格的研究和模仿。《水经注》文笔优美,被后世的很多士人所钟爱,以明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都曾评点过《水经注》。不过,这一流派和《水经注》注重历史与地理的原意相差比较大。
第三个是舆地派,他们着重于不断挖掘、拓展《水经注》的实用价值。清朝咸丰年间的汪士铎撰写了一部《水经注释文》,在地理考证和河流流向的整理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另外他还绘制了相关的舆图。此后,杨守敬、熊会贞师生二人穷尽毕生精力撰写了《水经注疏》,并且绘制出了《水经注图》。《水经注疏》可以说是“郦学”传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而《水经注图》代表了当时舆地制图类《水经注》研究的一个巅峰。
五.《水经注》的版本
在《水经注》成书后五百多年间的流传中,主要依靠的是写(抄)本,其最早的官方记载见于《隋书·经籍志》。北宋景祐年间,崇文院在编纂《崇文总目》时,原本四十卷的《水经注》已经亡佚五卷。后人在对它进行整理时,又进行了拆分,凑成四十卷。雕版印刷流行后,《水经注》出现了刊刻本。现在已知的最早刊刻本,是刻于北宋中期的“成都府学宫刊本”。
到了明代,《水经注》的流通版本逐渐形成了两大系统,即古本系统和今本系统。所谓的古本,也就是刊刻或者抄写时保留宋本的行款与文本原貌,底本中的明显讹误不作改动。明代的《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以及现在存世的五部明抄本《水经注》都属于古本。所谓的今本,也就是对底本已经进行了研究和校堪的版本。明代黄省曾刊本以后的明、清刻本,都属于今本。现在通行的《水经注》版本基本都是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