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粉百科

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聊聊过去的事—这些话的出处)

日期:2024-11-03 09:07:33     浏览: 100


一、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今山东淄博蒲家庄人。著有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一生贫困。19岁时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此后,八次参加科举考试,或名落孙山,或犯规被黜。直到康熙五十年, 考官见他实在可怜,才安慰性质录为岁贡生。这一年,蒲松龄已经72岁了。

这副对联就是蒲松龄在自己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之际,写下的励志自勉联。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指的是秦末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指的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

这副联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


二、既不能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东晋•桓温)

出处:《晋书·桓温传》。桓温,字元子,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权臣,晋明帝司马绍女婿。一位有争议的英雄。

晋穆帝(时年3岁)时,苏峻之乱,庾亮和他的弟弟庾翼占有东晋半壁江山。当时荆州北面是强胡,西边是劲蜀,朝廷权衡之下,最终选择桓温担任荆州刺史。桓温担任荆州刺史后,矛头指向胡人。先灭成汉,又征前秦、败姚襄、伐前燕,兵临长安,军进洛阳,打出了汉族的血性,取得了东晋有史以来的最大胜利。

但朝廷却对桓温持有戒心。桓温的军事行动每每不被批准,无能之辈则一再被启用。收复中原的大业就这样功败垂成。

桓温军进洛阳,站在旗舰的船楼上眺望北国,曾非常感慨地说:中原沦陷,大好河山丢失,某些人是应该负责任的!


三、有志者事竟成(东汉•光武帝刘秀)

出处:南朝《后汉书·耿弇(yǎn)传》,刘秀对耿弇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耿弇,字伯昭,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刘秀统一天下,建立东汉后,封赏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大将,世称“云台二十八将” ,耿弇列第四位。耿弇自幼喜好兵事,劝父投奔刘秀,跟随刘秀平定河北,将围点打援、声东击西等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受历代军界推崇。

有一回,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地方豪强张步,战斗非常激烈。耿弇的大腿被一支飞箭射中,他抽出佩剑把箭砍断,继续战斗,大败敌军。

之后,耿弇又征讨陇右,屡战屡胜,灭敌无数。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汉光武帝表扬耿弇,并感慨地对他说:“将军以前在南阳时提出攻打张步,平定山东一带,当初还觉得计划太大,担心难于实现。现在我才知道,有志气的人,事情终归是能成功的。”


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蜀汉•先主刘备)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刘备部将关羽孤军北伐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但荆州后方空虚,东吴违背湘水划界,在背后倒戈一击,吕蒙以白衣渡江乘机夺取荆州,关羽被擒,遭到杀害。刘备举全国之兵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

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话,目的是劝勉刘禅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北宋•宋太祖赵匡胤)

出处: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974年,他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常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别人侵占。鼾,也写作“酣”。

公元975年,宋军破溧水,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在东、西两路军队配合下,全歼南唐十万援军。十一月攻破江宁,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明太祖朱元璋)

出自:朱元璋的《喻中原檄》(宋濂起草),就是,推翻异族统治。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起义,最终朱元璋统一了南方。1367年,朱元璋准备北伐,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发表《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作为北伐纲领。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元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七、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西汉•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汉武帝刘彻曾孙,是史皇孙刘进和妾王翁须的儿子。巫蛊之祸,襁褓中的刘询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元平元年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封为阳武侯,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七岁。是一位从帝王之家沦落为平民,再由平民回到皇宫的帝王。

汉宣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出现了“麒麟阁十一功臣”。他“霸道”、“王道”并用,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大增,史称“宣帝中兴”。有史家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他降服匈奴、大破西羌,将西域完全纳入了大汉版图,成为了华夏的疆域。

民间流传的“定胡碑”也自此确立。因此,当汉宣帝站在大汉朝广袤的土地上时,他自信与霸气地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八、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名将陈汤)

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书中。

原文:“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字子公,今山东兖州人,西汉六大名将。陈汤少时家中贫穷,有时靠乞讨度日。后来流浪到长安,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便向朝廷推荐。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与校尉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陈汤与甘延寿了解了郅支单于的西域情况后,于建昭三年出兵西域。《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郅支单于完全没有料到陈汤会发兵进攻,被打了措手不及。匈奴大败,郅支单于被当场斩杀。至此,匈奴元气大伤,一直持归降意见的呼韩邪单于连连表示愿意臣服大汉,累世称臣。后来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匈奴,汉朝又就把王昭君嫁给了他,至此百年的汉匈战争结束。这种和平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史评:陈汤为此建立了千载奇功。